全臂叢損傷的治療曙光(健側頸七移位手術)
全臂叢損傷是指臂叢神經的五條神經根(C5,C6,C7,C8,T1)在車禍外傷後均遭受傷害,基本上這樣的損傷會造成病人的肩、肘、腕、手完全喪失功能,特別是受傷的神經根如果是直接從脊髓上撕脫下來,這種傷勢幾乎是沒有辦法修復的,因為目前的醫學仍無法把受傷的神經根重新縫回脊髓上並且恢復神經功能。也因此,遭受這樣傷害的病人,可以說是宣告了終身的上肢失能。
過往的治療方式
在全臂叢損傷的病患,因為已經沒有可以縫合的健康神經斷端,為了重建功能,我們只能選擇不在臂神經叢裡面的神經尋找救援,而在「附近」尋找其他的健康神經來做新的神經動力來源(太遠的話,遠水救不了近火啊!等到遠方新的神經長過來的時候,肌肉都已經失能纖維化,好比有一天如果兩岸戰爭,美國要發兵來救我們,等到援軍到達的時候,台灣可能已經是斷垣殘壁,還是不如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來得即時有效),轉位重新接合損傷的臂神經叢來重建上肢功能。當然,使用新的神經來轉位接合臂神經叢,有一個重要前提,那就是犧牲了這條臂神經叢「附近」的健康神經作為新的臂神經叢動力來源後,並不會影響正常的生理功能。在這個大前提下,經過過去數十年許多前輩醫師的努力,一共也就只發現4條神經,能夠符合資格(位在臂神經叢附近,犧牲後不影響正常生理功能)。
這四條可用來作為新的動力神經:
- 副神經(spinal accessory nerve)約1600運動纖維(motor axons)。
- 肋間神經(intercostal nerve)約400運動纖維(motor axons)。
- 膈神經(phrenic nerve)約2000 運動纖維(motor axons)。
- 對側健康肢體的第七頸椎神經(又稱健側頸七contralateral C7,CC7)約20,000 運動纖維(motor axons)。
然而,臂神經叢加起來大約是150,000個神經纖維,這也就是說如果使用上述的四條神經要來重建臂神經叢的話,除了第四條健側頸七以外,其他三條神經可以說是杯水車薪,也因此,如果我們採用的新的動力神經來源,只有數目有限的運動神經纖維存在其中,我們就要更講究他們所支配的肌肉功能,我們希望這些有限的運動神經纖維只專注於修復一條肌肉功能,這樣子才會有比較確切的療效。
以上這四條神經,使用起來各有各的優缺點,其中膈神經是爭議比較多的(膈神經主要支配橫隔膜肌肉,負責呼吸功能),雖然一般我們只需要一側的膈神經就能夠維持正常的呼吸功能,但是對於年紀很小的小朋友(小於2歲)或者過胖的病人,這時候,犧牲一側的膈神經,就很可能會影響正常的呼吸功能,在年紀比較大(大於50歲的病人),使用膈神經當新的臂叢神經動力來源的效果也大打折扣。此外,同時使用同側的膈神經及肋間神經是否安全,也存在著一些爭議。
以上述四條神經來說,作為臂神經叢損傷後的新的神經動力源,最強大的,毫無疑問就是健側頸七。當然,乍聽之下,病人遭受一側上肢的臂神經叢損傷導致失能,已經是非常的嚴重了,這個時候,如果醫師提出的治療方案是在健康那一側的臂神經叢再損失一條頸神經根來治療患側上肢,這對病人來說實在是一個很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個想法,至於這個想法是怎麼誕生的呢?這要回到1986年的大陸上海市華山醫院(復旦大學附屬醫院)……
健側頸七神經移位術式的誕生
1986年,上海市華山醫院顧玉東醫師(現已是中國大陸院士)發表了一篇文章,率先提出了健側頸七可以使用來做神經動力源治療患側臂神經叢損傷,這個想法原是他在臨床的大量臂神經叢損傷病患資料累積中,發現有一些病患如果單純只損傷了C7。其他的神經根是完好,並不會影響上肢功能,當然,他原先認為這只是一個巧合,但是在反覆的臨床病例驗證下,他確定了臂神經叢雖由C5,C6,C7,C8,T1五條神經根組成,但是其中的C7 是可以單獨犧牲卻不影響整體上肢功能,而C7是一條擁有20000 條運動纖維(motor axons)神經,如果能夠用C7來做新的動力神經來源,治療患側臂神經叢損傷,那該是一個多麽令人興奮的發現!!!
從此,臂叢神經損傷的治療邁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
待續………(健側頸七神經移位術式的高峰,低谷,及再次復興)
附註:
- 健側頸七神經移位術式的誕生雖為臂叢神經損傷開啟了一個新的治療紀元,但這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曾經有段時間,這個術式被認為是吹牛,根本沒效!但是經過了許多醫師的改良之後。這個術式可說是歷經了高峰、低谷,終於在最近10年,再一次翻身成為臂叢損傷患者的一盞治療的明燈。
- 筆者找不到1986年的文獻資料, 只在pubmed上找到顧玉東醫師1991年發表的健側頸七SCI文獻。